第45章 内阁雏形
国子学,地方上的府学、州学、县学、宗学、社学等。
朱元璋推行的义务教育之制,犹如后世的九年义务教育,而且那些被选入国子监的优秀学子,朝廷不仅会提供食宿,其中优异者更有极大的可能被提拔做官。
此义务教育,开历史之先河,可谓是功在当下,利在千秋!
这一切看起来相当美好,但朝廷所办的学校校规十分严格,轻的挨打体罚,重的革除学籍,严重的发配充军,读书人在里面上学,必须慎之又慎。
总之,真正支持朱元璋这套义务教育的官员与百姓并不多,如果不是为了做官,恐怕极少会有人去入学读书。
所以,历史上大明立国近百年后,这些徒具形式的教育系统逐渐崩坏,最后民间书院崛起,以至于形成明朝后期的党争败国之局面。
朱高煦深知明初义务教育的漏洞,这几年与朱元璋隐晦含蓄的提过多次,而今朱元璋愿意革新科举,乃是其想通了其中关节。
当然,现场众臣包括两位当值的内阁顾问在内,仍有个别聪慧之辈,比如解缙、夏原吉等人,认为朱元璋提出革新科举的真正目的,绝对不只是完善培养人才的制度那么简单,一定还有着其他的谋划。
至于究竟是何目的,他们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