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三 无欲常教心似水(3)
行选择,关学、晋学、阳明心学……以及心学之中的诸多流派。
以朱慈烺看来,这些儒学流派差异虽大,但对自己的新明朝建设都没有明显阻碍,无所谓让哪一派成为显学。
唯一的问题在于儒学对世俗大众的态度。
如果说儒学最大的问题,那就在于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儒生们自己不希望成为“愚者”、“小人”,所以就不愿让别人成为“愚者”、“小人”,恨不得天下人都成为尧舜。
这看起来很高大上,其实很霸道。
首先。定义君子小人、贤与不肖标准的人是他们。其次,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是每个自然人生活环境和阅历决定的,妄加以道德裁判。这本身就是不道德的。最后,自然界有各种飞禽走兽,机器里有大小零件,这是事物的普遍规律,为什么到了人类社会就得各个都是圣贤君子呢?
正是因为这种思想,使得儒学昌盛之后,与其说是在选择能力强的人当官,不如说是选择“政治合格”的人当官。事实证明,史上杰出的哲学家、文学家,未必都能成为合格的事务性官员。
刘宗周虽然不精通官场语言。但这个问题也可以算是一个哲学问题。他脑中思辨片刻,道:“若是王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