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四节 战后掠影经济篇
发生的经济危机,历届中华民主帝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反危机”措施(或称作“反周期”措施),包括金融方面的调整贴现率。在金融市场上买卖证券,采取放松抵押贷款等措施,以及财政方面的增加军费开支、加速固定资产折旧、实行“补偿性财政政策”(即减税、免税、退税和“高涨”期间增税)等措施。在私人经济方面,垄断资本企业为了推销过剩商品,采取大量推行消费者信贷、住房建筑抵押贷款等办法。
实行这些措施的结果,使战后中华民主帝国经济危机发生了一些变形。即危机期间生产下降幅度较小,最严重的太初四十二年危机期间工业生产只下降15.1%。其次为太初三十二年下降13.5%和最近一次(太初五十四年)下降12.0%。危机过后,萧条和复苏阶段缩短,因而两者间的界限难以区分。经济危机的爆发,无论“中间性危机”还是“非中间性危机”,都比过去较为频繁。
中华民主帝国政府采取的上述“反危机”措施以及私人企业的信贷扩张,造成日益加重的通货膨胀。消费物价指数平均每年增长率从太初四十年-五十年间的2.8%增至太初五十年~太初六十年间的7.9%,而国民生产总值(按太初五十年价格计算)平均每年增长率在同期从4.0%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