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四百五十七节 太初元年的落幕

震仪尤大进步,能于波动状态为极精细之研究……此不可不早为之计者也。”

    和后来地震前兆及其预报更有关联的,是谢家荣院长《太初元年十二月海原地震报告》,其中提及地震前后的奇怪气象、鸣声及井泉涨缩现象,并附有自己的见解。定西、静宁等县知事的报告显示,地震时多有大风晨雾,甘州、玉门等县则报告地震次日大风晦暗,黄沙飞天。海原县知事还表示,震时“见红光”。谢家荣认为,“地震时发生尘雾或昼晦,乃因尘土烟灰等,经震动而飞扬,或因土山崩塌,黄土散满空中致,有此现象固无足怪也。”至于红光现象,谢家荣无法解释,认为“恐不尽确实”。

    有关海原地震的前兆,主要被归结为地下水、动物、地声、地光、气象等方面。“以后的地震前兆基本也是这些类型,只是海城地震前多了个地气雾。”他们最终写了一份报告,用蜡纸刻了二十几本。中国地震预报的第一枪就此打响。

    海原,这个甘肃的偏远小县,少有人知。然而,仅凭几个数字,海原大地震也该被永远铭记——震级里氏8.5级,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1.2个唐山大地震。它不但在中国史上罕见,也是世界最大地震之一。当时,世界上的96个地震台都记录到了这场地震,海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