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六节 抗震救灾建家园
住在崖窑里,由于窑洞地震时极易坍塌,因此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有了这次地震教训后,海原地震带上的居民大多抛弃了窑洞居住方式,选择了有一定抗震力的砖木结构的房子居住。
海原当地的窑洞有两种:一种叫“拱窑”,是夯土墙承重,利用土坯发圈筑成的拱顶;另一种窑洞叫“崖窑”,沿山脚下的陡崖挖成。这两种窑洞的抗震性能都较差,一旦倒塌,室内人员死亡率极高,尤其是拱窑,在七度区已倒塌过半。孙怀忠记者在灾区采访了两天,对这种坍塌的窑洞屡见不鲜,他也明白正是这些造价低廉的窑洞成了震区百姓的坟场。孙怀忠对元首的访问进行了一刻钟,回到驻地他几乎一气呵成了一篇万字的长篇报道《元首震区行》
这次采访的稿件几乎一字不易的刊登在《中华时代》杂志上,而且很快就被转载到各种媒体,同时新闻记者的大批到来让吴宸轩一行在灾区的点点滴滴都成了街头巷尾尽人皆知的新闻。
“不哭,国防军叔叔们马上就给你送吃的来了,一会给你送饼干来,送奶粉来,一会就有。”临时救助点里,吴宸轩和长子吴泰乾两人分别在给两个刚刚从废墟里挖出来的学生喂食,吴宸轩一边用自己的餐具给一个学生喂稀饭,一边还在安慰周围的孩子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