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六章 二场、三场
		
		
			问题。
    第五题则是论海倭,这有点从时务策往战略策的方向转变,题目中多次提到“太祖收海民归于内”的说法,这就提到了大明执行已久的海禁政策,最后仍旧以礼教安民之类的观点作为结尾,有点文人治国想当然的感觉。
    ……
    ……
    一次会试,三场考试,通篇题目都算出得中规中矩。
    没有特别出彩的题,算是紧跟时代脉搏,题目中几次出现跟宁王谋反关联的题目。
    相比于乡试之前多考察考生对于四书经义的掌握,到会试这一级别的考试就比较侧重考察考生治理天下的能力,如果只是那种读死书靠死记硬背侥幸混过乡试的书呆子,或者像祝允明、文徵明这样光有才学而没有治国远见之人,遇到这种考试想中榜机会少之又少。
    朱浩在完成第三场考试后,也在思索这方面的问题。
    虽然说封建科举荼毒人心,但在某些方面的直观和远见,却非后世一些考试能比拟。
    后世很多考试,主考应用文,就是一成不变的答案,再就是考人脉关系和临场应变,对于天下大势的考察仅仅局限于设定答案后的片面考察。
    而封建科举看起来都是以四书五经为基调,以圣人之言为蓝本,却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