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节
科举制度薛崇训想按照自己的意愿来,但权衡之后还是决定用保守的变法规则:由大臣主张,然后皇帝予以“认可”和“支持”。
有政治抱负和理想的读书人会有自己对世道的理解和思路,然后通过做官来实现,就连浪漫主义的李白也有澄清宇内后功成身退的理想,只不过他实际在为政方便不擅长罢了。所以在很多情况下国家要进行一种新政,过程是这样的:一批有同样想法的大臣掌握权力之后,由一个重臣提出主张进行论证,又得到了皇帝的支持,然后就开始施行。
薛崇训就打算这样干,物色一个大臣来主持这场科举革新。如此一来万一变法不利,名义上是一部分臣子在政见上的错误,和大晋这个政权没有关系,责任可以由一些大臣来扛,还有缓冲挽回的余地;若是皇帝亲自主持,一旦失败就是晋朝廷本身不行,至少说法上是这么回事。比如薛崇训熟读的《王莽传》里王莽称帝后亲自颁布的一系列错误圣旨,导致经济崩溃,愤怒的世人目标就直指新朝这个政权,觉得还不如刘汉。
当今朝廷,最有分量的大臣无非就是内阁、政事堂两个衙门的十个人,一处是薛崇训的心腹,一处是声望权位都足够的两代元老。若是政事堂六个人里选,只能是张说来主持,以前其父官位很低,张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