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56章 新币(上)

战国时期就有人专门从事货币兑换之业谋取利益。
    此事到唐宋有所发展,最初由金银店、柜坊等兼营。
    元及明初,朝廷欲专行纸钞,民间仍用银锭和铜钱,银、钱、钞三品并行,多种公私机构商号兼营兑换业务。
    历史上,明正统年间,大明宝钞严重贬值,朝廷放松用银禁令,银钱公开流通。
    此后几代,由于私钱庞杂,铜钱轻重不一,成色各异,制钱、私钱、白钱三者之间的比价差异大,变动多,兑换业更为发达。
    如嘉靖时大开铸炉,钱币名类繁多,单是制钱就有金背、旋边等几十种名目。
    在此情况下,贩卖铜钱和私铸私熔更多,乃至于出现若干专营铜钱兑换的金融组织,称为钱店,又叫钱铺、钱庄、兑店、钱肆、钱桌或钱摊。
    嘉靖八年,私贩铜钱猖獗,朝廷下令禁止贩卖铜钱,导致经营货币兑换业务的钱桌、钱铺等“私相结约,各闭钱市,以致物价翔踊”。
    万历五年,庞尚鹏奏准设立钱铺,是为钱铺法定之始,以市镇中殷实户充任,随其资金多寡,向官府买进制钱,以通交易,这便是钱庄的由来。
    但是,在目前,大明朝境内并没有钱庄,也不存在具有贷款、存钱、兑换钱币等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