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章 《卖吊票》
盛(剩)藻”、“芜湖”与“呜呼”、“导演”与“捣眼”等包袱的安排以及向乙解释戏名与戏中人物时屡屡出错都起到了揭示人物内心、丰富人物性格的作用。
通过观众买蹲票、挂票的自我吹嘘以及自称金少山来拜会并乞求与他配戏还挤掉了周瑞安的饭碗等情节,似乎在力争吹嘘、抬高自己,其实这也是为最后的结局孕育着越来越多的喜剧因素,抬的越高,摔的越重。
所以当结尾的一句“墙上挂着,走不了啦!”把包袱抖响时,在观众哄堂大笑声中,马三立完成了他的艺术创造,留给人们的则是笑后的沉思与悠长的回味。
这就是马三立相声的绝妙所在——锤炼性格化的语言与塑造性格化的人物。
有的老相声迷说现在的相声不如以前的好,你听听现在相声笑完就没有印象了,以前的相声出门以后再回忆起来哈哈直乐,说的就是这种感觉。
这东西高低贵贱不好说,也没必要分,只能说看自己喜欢。
不过毫无疑问相对于现代相声的“糖葫芦”式的模式,一整个故事只有一两个包袱的相声,要难说个无数倍。
大家可以试想一下,自己登上一个舞台大家伙都在看你,听你叨叨叨说个十几分钟,全是铺垫和叙事,得让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